我的講師之道: 內部講師的心得分享之一

內部講師的心得分享

這篇文章主要彙整筆者累積過去 200小時的企業內訓的一些心得與經驗交流。

內部講師的使命

“內部講師”是專職的嗎?通常不是! 也因為如此,這也讓實務可以與經驗的傳承更加結合。

因此,內部講師通常是公司內部資深員工。

在某些專業領域有所研究而且”願意” + “額外”花時間與其他員工交流。

內部講師熟悉公司的實務專案的需求與困難,

這些專業技術的傳承透過內部講師會更有效果與效率。

因此,內部講師的使命不外乎是

  • 專業薪火相傳
  • 改善績效
  • 自我與團隊成長

除了自己本身的工作範圍外,擔任內部講師其實要隨時提醒自己下列問題:

  • 企業或是受訓單位所賦予的期望
  • 關心企業或是團隊的期望 or 自己的期望?
  • 關心學員吸收多少 or 自己講授多少?
  • 關心學員心聲 or 收到的掌聲?

每堂課課後對於的評量,筆者其實最重視的是:

  • 今天這堂課程有收穫嗎?
  • 工作的實務應用有幫助嗎?

其實講師拿到滿分,或是學員拿到滿分的結訓,

都不如學員實際在工作上應用上,讓組織與團隊更有生產力! 這才是筆者最希望的

Metor 與 Manager

筆者為什麼持續不斷的當講師呢?

因為講師Mentor 與 Manager 是有程度的不同的

即使身為 Manager 也鼓勵並且建議當講師

一來是不斷的精益求精自己的專業,二來可以與許多技術專家交流

在軟體研發部的領域,筆者追求的是:

  • 技術的實踐者,而不是口說的理論家
  • 問題解決的燈塔,而不是儘是裁斷的法官
  • 專業技術的影響力,而不是 Email or title 的影響力
  • 團隊的指引推動者,而不是出一張嘴罵人的促進者
  • 提升自我與團隊的專業者,而不是拘泥組織考績賞的執行者

講師困境

由於內部講師大部分是出於 “自願” ,並非 “專職”,

因此都是利用額外時間準備課程與上課,在擔任講師之後,

很有可能會受到一些外在因素與困境,影響對於講師工作的熱誠,

這些因素來至各方面,常見如下:

講師本身
  • 工作上的忙碌
  • 沒有受到肯定(學員、主管或是公司)
學員反應 很可能很用心的準備一門課程,但是因為學員的背景不一致,課後問卷給講師不好的評價。影響講師對於未來課程講授的意願。筆者自身也遇過類似的情況。同一門課程有些學員反應很好,有些學員卻比較難接受。
主管配合 主管的支持也是一個主要因素。許多的主管未必會支持”額外”花時間準備課程。筆者也常收類似來自於主管的反饋。甚至說明主管的主管不一定會感激這件事情。筆者觀點:這樣的觀點僅是短期與長期的差異。許多主管儘關心短期自身部門的目標。長期的目標自然會被忽略。特別”教育是百年大計”。

讓我們思考兩個問題

  • 會不會因為一門課程,讓整體的研發部生產力提升? 確實不會。
  • 組織會不會因為長期的學習文化或是 10000小時的持續學習後形成競爭力? 答案是肯定的

因此筆者建議:

因為專案或是工作還是最高優先。

工作還是完成為優先,另外,投資自己下班或是額外時間準備課程,算是對自己專業的投資。長期下來自己的專業一定會有明顯的增長。

講師制度 公司內部講師通常會有獎金制度。讓額外花時間的講師有受到肯定或是獎勵。筆者曾經因為作業疏失,沒有發出課後問卷,而讓許多筆者上的課程沒有獎勵。”制度”一刀兩面,可以獎勵也有可能會因為執行的不洽當會扼殺有志之士。
潑冷水  筆者也遇過經理的潑冷水,

  • 你上這些課真的有效果嗎? 有用嗎?
  • 你如何評估上完課就有達到一定的專業水平?
  • 我們的大老闆不一定會感激

筆者虛心接受,也不斷思考如何客觀衡量課後是否在工作上有一定的助益。

不論這些評論或是雜音為何,回歸自己一開始當講師的初衷,

筆者相信上1個小時沒有效果,上100小時、1000小時,持續不斷的努力下去,

我們一定會達到一定的專業水準

有這麼多干擾因素,為什麼筆者還持續不斷的努力當講師呢? 愛現嗎?

總之,如果您也是擔任內部講師,但是因為一些”因素”而終止,想想一開始自己的初衷,

藉由專業講師的過程,提升自己專業與團隊專業,才是最重要的。

獎金、制度、潑冷水、現任主管不支持等,筆者認為都是次要。

最終只要自己有所成長,學員中只要有一個人在工作上有所實踐,那就足夠!

講師也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道路,一路上會有風雨也有彩虹,不忘初衷。

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